都说春秋战国是个伟大的时代,那么春秋战国的伟大到底体现哪个层面?简单地说,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井喷而出,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不过从政治角度或历史角度来说,春秋和战国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春秋和战国的时代划分,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划分法:
一、春秋从周平王姬宜臼东迁雒邑的那一年(即前770)开始,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战国开始。公元前403年这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代,这个时间划分比较主流。
二、孔子修订《春秋》时的起始年代,即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结束,此后进入战国时代。
三、司马迁认为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周元王姬仁元年(前475),此后进入战国时代。
四、从周平王姬宜臼东迁雒邑(前770)开始,至周敬王姬匄崩的那一年(前476),春秋结束,此后进入战国时代。
五、《左传》始记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此后进入战国时代。
六、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至齐国大夫田恒发动政变杀齐简公姜壬(即田氏代齐事件)的这一年,即公元前481年为止,此后进入战国时代。
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定为春秋的起点,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但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年代起点向来是比较混乱的,争议也比较大。为了行文方便,决定另辟蹊径,以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被晋国的另外三卿赵氏、韩氏、魏氏联合消灭的那一年,也就是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前453)为春秋的年代下限。
史学界公认“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形态向封建制社会形态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这一点,争议不是很多。不过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春秋的年代下限,似乎略晚了些。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一般将铁器大规模取代青铜器作为春秋与战国的起始点,但这种划分并不严密,因为无法确定铁器大规模使用的具体年限。所以还是用政治史的角度来划分春秋与战国的起始点比较稳妥。
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的结束年限,倒是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划分法。但问题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只是走的一个法律形式而已,实际上早在五十年前,赵氏、韩氏、魏氏三卿就已经淘汰掉了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卿,三家瓜分了晋国政权,魏、韩、赵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形成。
如果以“三家分晋”事件结束春秋时代,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三国曹魏正式开始于公元220年,而严格意义上来说曹魏始祖曹操应该算是东汉人。可是如果不将曹操算成三国人物,那整个三国历史都将全部改写,谁会接受一个没有曹操、吕布、袁绍、孙策、周瑜、关羽、鲁肃的三国呢?
曹操正式建立曹氏政权,是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迎接汉献帝刘协入许昌。也就是说,曹魏政权早在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前二十五年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综合来看,以智伯之死(公元前453年)作为春秋的年代下限,这个观点并没有超出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战国开始的时间概念,只是将这个时间概念朝前推进了52年。
其实从法统层面上来看,春秋和战国只是东周王朝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而已。在最正统的中国古代帝王世系表上,只有东周25位名不副实的周天子。当然严格来说,东周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王朝是不存在的,就像名存实亡的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晋安帝司马德宗、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一样,他们留给历史的,只有一段段莫名的悲伤和一声声无言的叹息,以及一堆堆华丽的历史碎片,东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