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南阳KTV招聘网 > 南阳热点资讯 > 南阳励志/美文 >  永平四年( 年),海边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突发性事件边界军

永平四年( 年),海边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突发性事件边界军

2022-12-22 17:39:11 发布 浏览 721 次

永平四年(511年),海边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突发性事件。边界军镇、南梁的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发生内乱,守将被民众王万寿所杀。后者向北魏称臣,并向北魏的徐州刺史卢昶求援。卢昶想都没想,派兵占领了朐山。梁朝闻讯,迅速反攻朐山。

此时,北魏方面对朐山的重要性判断失误。徐州刺史卢昶出身著名世族范阳卢氏,在写文章方面很有一套,但在军事战略上很没有一套。朐山紧挨着郁洲(在今连云港,当时只是海上一座岛屿)。南朝失去了对今河北、山东地区的控制后,在郁洲侨置了青、冀两州,在名义上保留对北方的统治。卢昶过分看重郁洲的重要性,进而高估朐山的重要性,认为巩固了朐山,可以攻克郁洲,进而彻底消除南朝对北方的统治——其实,南朝只是在一座海岛上虚搭了两个州政府的架子而已,他自己都不重视,卢昶反而异常重视。卢昶上奏宣武帝,要求重兵争夺朐山。宣武帝听从了卢昶的意见,陆续派出多支军队,总兵力累计超过十万,力图守住朐山。

魏军统帅卢昶在作战方面一窍不通,手握重兵,既不能突破梁军对朐山的包围,甚至连粮草也运送不入朐山。结果,梁军在马仙琕的指挥下,从容不迫地围攻朐山城。十二月天降大雪,雪花漫天飞舞,困守朐山的魏军弹尽粮绝,主动投降。卢昶见朐山丢失,扭头就跑,带动十万魏军跟着溃散。当时大雪封路、天寒地冻,北魏士兵沿途因伤冻减员很多,马仙琕指挥梁军随后追杀,最终只有一万多魏军逃回后方。朐山之败是钟离之后北魏又一大惨败,所剩不多的精锐又一次横尸海滨。(卢昶逃回后,和萧宏一样继续当官,继续写文章。)

不知道是受两次大捷的鼓舞,还是雄心尚在,萧衍在三年后(天监十三年,514年)决定反攻。有个投降的魏人(王足)向萧衍献策,说淮河下游的浮山(今安徽五河一带)地势很适合修筑大坝,以此抬高淮水来水灌寿阳。萧衍欣然采纳,决定拦淮修筑“浮山堰”,除掉寿阳这个心头之患。“浮山堰国家工程”正式上马。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梁朝从徐、扬二州大肆征发民工,每4户出一人参加工程。施工环境恶劣,监工催促又急,民工们不断因为劳累、饥饿、疾病而死。工地上随处可见尸体和奄奄一息的百姓。此段淮河泥土松软,堵塞河道很不容易,经常是砂石填下去就被水流冲走了。官府就想用铁器堵塞河道,从后方征用了上千万斤的铁器,效果也不理想,又想到伐树做木笼,装上石头填埋河道,为此几乎砍光了淮南的树木。

浮山堰搞得北魏很紧张,派遣李平到寿阳负责迎战,又起用萧宝夤专门破坏浮山堰。萧宝夤想到的方法就是去进攻工地,结果被重兵以待的梁军击退。眼看堰坝将淮水抬得越来越高,北魏有意派遣大军增援。前线统帅李平不以为然,上奏说:“所谓的浮山堰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工程,终究要垮掉。我们根本不用派兵,就看着南朝出洋相就可以了。”北魏朝廷采纳了李平的建议,只是在寿阳城附近的八公山上建筑城池,防备寿阳一旦被淹后可以转移军民,并不做其他准备。

天监十五年(516年)夏,被寄予厚望的浮山堰终于建成。堰坝总长九里,高二十丈(三十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大坝。大坝抬高了上游水位,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人工湖,相当壮观。寿阳城果然被水围困,北魏军民被迫弃城上了八公山躲避。

梁武帝萧衍的计划看似成功了。不过,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梁军如何去占领汪洋之中的寿阳城呢?占领后,又有何用呢?

更糟糕的是,浮山堰腰斩了奔流的淮河,上游一片汪洋,人工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位持续上涨,很快就和堰顶相平了——萧衍造大坝的时候,忘记还有泄洪这码事了!

眼看着大坝要决堤了,驻守的梁军慌成一团。有人看到八公山上的水位也在不断上涨,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四处散布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一听,果然开始在人工湖边上挖渠泄水。可是,魏军泄洪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淮河上流来水的速度,浮山堰的险情日益严重。四个月以后,516年的秋天,人工湖洪水泛滥,史上最大大坝——浮山堰轰然坍塌。堰垮之时,声响如雷,三百里内都可以听到。寿阳被洪水淹没,此段淮河及其下游的城镇、村落几乎无一幸免,全部没入水底,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被奔腾的洪水冲入大海。

壮志满怀的浮山堰工程以一幕幕人间悲剧收场。

洪水退后,在八公山上躲避的魏军不慌不忙地回到寿阳城。对他们而言,只是出去躲了四个月洪水而已。但是梁朝军民损失惨重。萧衍为北伐征发的将士、军需全部付诸洪水,顷刻间输得一塌糊涂。从此,他再也不轻言北伐,也北伐不起了。

在南梁专注浮山堰期间,孝武帝元恪在西边也有大动作。他利用梁军主力集中东线,巴蜀地区守备空虚之机,于延昌三年(514年)底任命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率军十五万攻打巴蜀。元恪本有把握在四川有所斩获,不想大军还在路上,他自己就在延昌四年(515年)的正月病逝了。之后,北魏统治层忙于诛杀高肇,西征一事不了了之。其实,经过之前两次惨败的北魏确实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战场无赢家。无论胜负,各方都要付出沉重的人力和物质损失。互有胜负、持续拉锯的北魏和南梁更是如此。5世纪末和6世纪初的连年鏖战,消耗了南北方巨大的实力,加上各自内部争斗接踵而来,双方把注意力都收回朝堂之上。直至北魏灭亡,南北方沿着淮河一线保持了十多年的短暂和平。客观上,当时的南北方谁都不具备统一的实力。均势的天平,以淮河为支点,基本保持着平衡。

于是,双方任由淮河南北上百里的拉锯地带荒芜着,杂草丛生,虎狼出没……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