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南阳KTV招聘网 > 南阳热点资讯 > 南阳励志/美文 >  《三国演义》说曹睿即位初期中了蜀汉诸葛亮的反间计,一度罢免了

《三国演义》说曹睿即位初期中了蜀汉诸葛亮的反间计,一度罢免了

2022-09-25 20:29:56 发布 浏览 418 次

《三国演义》说曹睿即位初期中了蜀汉诸葛亮的反间计,一度罢免了司马懿。司马懿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宛(今河南南阳)闲住。正史则记载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驻扎在宛,都督荆、豫二州的军事,虽然比演义的说法要好很多,但司马懿还是变相离开了权力中心。说到底,还是司马懿的权力缺乏扎实的基础。全靠君主恩宠得来的权力是脆弱的,一旦君主易位,原先的权势便可能烟消云散。实实在在的政绩或者私人派系才是最强大的权力来源。

新皇帝曹睿显然不像父皇那样器重司马懿,而是很厚道地让司马懿到外地领兵去了。

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干一行爱一行”,把现实的思想和超人的才智用在了干好工作上。当太子宾客的时候,司马懿努力和太子曹睿搞好关系;如今镇守宛地,司马懿就努力维持地方稳定。很快,立功的机会来了。

宛的西边上庸地区,就是现在的湖北西北部一带,是由从蜀汉投降过来的孟达镇守。孟达和司马懿一样在曹丕时代飞黄腾达,也同样在曹睿登基后靠边站了。他就暗中与诸葛亮联络,准备倒戈重返蜀汉阵营。准备倒戈时,诸葛亮提醒孟达注意司马懿,加紧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司马懿知道消息后要先向洛阳的曹睿汇报,然后再前来讨伐,前后反复,需要大约一个月时间,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整军备战。结果,八天后,司马懿就兵临城下讨伐孟达来了。原来,司马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来讨伐,大大缩短了时间。孟达惊恐地写信向诸葛亮求援,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最终,司马懿抵挡住了蜀汉和东吴两方面的援军,成功攻破上庸地区,“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这一笔大功,让司马懿有了追逐权势的底子。在看到司马懿的真才实学后,曹睿更多地将军事寄托在司马懿身上。诸葛亮不断北伐,严重威胁陇西和关中地区,是曹魏王朝的心腹大患。太和三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第二年,曹魏王朝决心对蜀汉还以颜色,以大司马曹真为主帅,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为副帅兴师伐蜀。太和五年(229年),诸葛亮又率兵攻魏。魏明帝曹睿正式授予司马懿全权:“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驻军长安,总督西部各军与蜀军作战。至此,司马懿成为负责对蜀汉作战的主将。

客观地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作战的“成绩”并不怎么好看。他主要是依靠曹魏以逸待劳、兵多粮广的优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最后总是逼着底子薄的诸葛亮粮尽退兵,算得上圆满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

谁负责解决一个王朝最紧迫的矛盾,谁就可以借此聚拢势力。在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战争是王朝的迫切矛盾。司马懿因为长期负责对蜀汉的战斗,而曹魏一半以上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西部战线,因此司马懿家族很容易笼络了效忠自己的武装,开始了窃取曹魏王朝实权的进程。

这也是司马懿能够超越曹魏王朝的其他谋臣文人,成为窃国大盗的根本原因。曹操父子有许多谋臣,比如荀彧、郭嘉、贾诩、陈群、蒋济等,都没有长期掌握某一方面的武装,虽然他们的官爵和司马懿不相上下,可真实权力都不能和司马懿相比。最后篡国的是司马家族,而不是其他大臣家族。

青龙二年(234年)年初,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攻魏。曹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在渭水筑垒阻击。这一仗打了大半年都不见分晓,主要原因是司马懿天天高挂免战牌,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

司马懿部下将领忍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日子,对蜀汉的日日叫骂挑战更是义愤填膺,多次集体要求出战。起初司马懿或严词驳回,或好言相劝,就是不准出战。军营里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战斗热情越来越高,司马懿渐渐有点受不了了。诸葛亮又来火上浇油,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羞辱司马懿不是个男人,激他出战。司马懿似乎被激怒了,气愤地向曹睿上表请战。蜀汉将士听说了,都很兴奋,觉得司马懿这回总要出来了吧。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这只是司马懿想搬出皇帝来制止将军出战的伎俩而已。果然,曹睿不同意司马懿出战,还派了以耿直著称的老臣辛毗杖节来到军前当监军,节制司马懿。辛毗来了以后,司马懿的火气顿时大了许多,面对诸葛亮的挑战,常常和部将们站在一起主张出击。好几次,司马懿都带兵冲出了营帐,只怪辛毗杖节立在营门,以身阻挡司马懿出兵。曹魏军中的不满情绪日渐浓重,不过司马懿始终没有出战,还取得了重大战果:蜀汉相持不下去,主动退兵了;而迫切寻求决战的诸葛亮则死在了军中。

诸葛亮死后,魏蜀边界安静了下来。司马懿因为抗蜀大功于青龙三年(235年)升任太尉。

此时的司马懿已然是朝廷的第一功臣兼能臣,名声很大。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家族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在曹睿时代公然独立,与东吴势力相呼应。司马懿顺便带得胜之师讨伐公孙渊。决战前,孙权给公孙渊写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孙权忧虑的一点没错,公孙渊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全军覆没,政权灭亡了。

就在司马懿聚敛越来越大的权势之时,曹睿对司马懿产生了怀疑,曾经问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虽然提问的前提是司马懿“忠正”,但既然认为他“忠正”,为什么还要怀疑他是不是“社稷之臣”呢?陈矫的回答非常干脆:“司马公在朝廷众望所归,对社稷是否有利,臣就不知道了。”正是在这种怀疑思想下,曹睿景初二年(238年)病危的时候,最初确定的顾命大臣群体是以叔叔、燕王曹宇为首,包括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里面几乎清一色的曹氏宗亲,而将司马懿排除在外。其中曹宇与曹睿虽然是叔侄,但因为年龄相仿,是从小就一起玩大的。可是曹宇只当了四天大将军,就坚决要求辞职,曹睿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同意曹宇辞职,亲手否决了最初的顾命大臣集团。其中的关键在于刘放、孙资乘曹睿病危之时,屡屡篡改诏令,迫使燕王等人无所适从。而司马懿紧急入京抢位置。曹睿最终让太尉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年仅八岁的曹芳。

曹芳即位,司马懿加封侍中、录尚书事,总督中外诸军,和曹爽共执朝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算是司马懿的晚辈,加上的确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凡事尊重司马懿的意见,遇到政策难题、边界战争等棘手的事情都推司马懿出面主持。司马懿把这些事情处理得都很好,尤其是把来犯的东吴大军打得屁滚尿流,权势进一步巩固。司马家族陆续有子弟十一人封侯,司马懿本人食邑万户,部属门生遍布朝野。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