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王之世教化行而风俗美故《记》曰“一道德以同俗”此时人
(二)盛王之世,教化行而风俗美,故《记》曰:“一道德以同俗。”此时人易以为善。若《诗·大序》所谓“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当此时,人之为善实难。然孟子则谓:“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又曰:“入则孝,出则弟。”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可以见家虽殊俗,其不随世以变者,自古未尝无其人焉。如江州陈氏①、浦江郑氏②,百世之下,闻者可以兴起也。
其要先在正其心术。心术之正,须自爱亲敬长始。能爱亲敬长,然后能务本力穑,知诗识礼,然后能不犯上作乱;能不犯上作乱,然后能居贤德善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凡人随俗波靡③,只是志不立耳。志之所至,气即从之。正如此心欲东,身便东行;欲西,身便西去。不东不西,只缘主心不定。定即毅然举足,人更牵扭不住矣。
每见侪辈④中,有言谈举止端庄敦厚,人即叹美谓为好人家子弟。若轻薄颇僻,人即鄙薄谓为下代不秀。即此可发深省,我今日见做何等样人?可是增光祖先底?还是羞辱祖先底?所谓“古旧人家”,岂是簪缨阀阅⑤世世不绝而已?夏桀,商纣,周之幽、厉,祖先俱是圣人,俱是天子,然不免杀身灭祀,贻辱至今。推明其故,岂非心术向邪,背弃礼义,即不难一旦及此。世道盛衰治乱,正与寒暑阴晴一般。阴有阴底事要做,晴有晴底事要做;当其暑有处暑底道理,当其寒有处寒底道理。孟子谓:“五谷者,种之美者也。”⑥良心是人底种子,收藏培护能尽其力,不违其方,无使稂莠螟虫得以贼之,虽遇水旱不能为灾也。
君主明盛有德的时代,实行教导感化从而风尚习俗美好,所以《礼记》中说:“统一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准则,使风俗同一。”这个时候,人就容易做出善的德行。像《诗·大序》中说的“仁政衰败,礼法和道义废弛,政治与教化失误,各诸侯国的政教不同,各大夫的领地风俗有别,都偏离了正道”,到这个时候,想要人们做出善的德行就实在太难了。然而孟子却说:“道德完备的人,即使在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又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友爱兄长。”又说:“每个人都各自孝顺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可以看出每个家庭虽然有着不同的风俗,那些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的,自古以来并不是没有人遵守。例如江州的陈氏家族、浦江的郑氏家族,百代以来,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可以因感动而奋起。
其中的要点首先在于端正心术。心术的端正,必须从孝顺尊敬长辈开始。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然后能够努力从事农耕本业,懂诗书,明礼仪,然后就能够不去冒犯尊长参与叛逆;能够不去冒犯尊长参与叛逆,然后就能够渐积其贤德美化其风俗。能够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分享,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修养身心保持节操。凡是一个人随波逐流胸无定见,正是因为志向没有确立。一个人志向达到的地方,他的精神气立即就会紧跟而来。正像心里想要往东,身体就往东行走;心里想要往西,身体就往西行走。不知道往东还是往西,只是因为心思不定。心思定了就会毫不犹豫地跨步行走,人家想拉也拉不住。
每次看到同辈之中,有言谈举止端庄敦厚的,人们就会赞美这是一个好人家出来的子弟。如果言语举动轻佻浮薄邪佞不正,人们就会看不起他,说这个家庭的后代不好。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反省,我今天要做什么样的人?能够为祖宗增光添彩的?还是使祖宗蒙受羞辱的?所谓“古旧人家”,难道只是世代为官、功勋显赫的家族一代代没有断绝而已?夏桀,商纣,周朝的幽、厉二王,他们的祖先都是圣人,都是天子,然而免不了丧失性命、断绝宗庙祭祀,到现在仍使祖先蒙受羞辱。推究阐明其中的缘故,难道不是因为心术向着邪恶一面,违背和抛弃礼法道义,某一天走到这样的地步也就不难了。人世之道的兴盛与衰败、安定与动乱,正和冷与热、阴与晴一样。阴天有阴天的事情要做,晴天有晴天的事情要做;天气炎热时有天气炎热的道理,天气寒冷时有天气寒冷的道理。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好的东西。”良心就是人心的种子,如果能竭尽全力收藏培护,不违背收藏培护的方法,不要使杂草害虫伤害它,这样即使遇到洪涝干旱也不会造成灾害。江州陈氏:北宋嘉祐七年(1062)陈氏聚族 3900 余口,十五代不分家,制定了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树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辉典范,号称“天下第一家”。浦江郑氏:浙江浦江县郑氏历宋、元、明三代,长达 360 多年,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出仕 173 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明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波靡:随波起伏,顺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相率而从。侪(chái)辈:同辈,朋辈。簪(zān)缨阀阅:指有功勋,世代为官的显赫家族。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阀阅,“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借指有功勋的世家。语出《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张履祥认为推究家道盛衰的原因,关键是端正心术,而良心正是人心的种子。有一个故事,正好印证了张履祥的观点。一位智者门下有很多满腹经纶的弟子,但他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对弟子有些不放心,于是招过来讲了最后一课。“你们看田野上长着些什么?”“杂草。”弟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告诉我,你们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一首先开口:“我只要一把锄头就够了。”弟子二接着说:“还不如用火烧。”弟子三反驳道:“要想让它永不再生,只有深挖刨根才行。”等弟子们讲完,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在此相聚。”一年后,弟子们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各种除掉杂草的方法都没有明显效果,急着要向智者请教。然而,智者已经不在人世,只留下一本书。书中说:“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三)《家礼》①斟酌古今,通乎大夫士庶,冠昏丧祭可准而行。贫不能具物,存乎诚敬而已。若力所能为,自宜勉及于礼。
《家礼》是反复斟酌之后取舍古今以来的礼仪而编写成的,通礼适用于官员、读书人和普通百姓,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可以依照它执行。家中贫困不能准备酒牲食具等祭物也没有关系,祭祀时心怀坦诚与持身恭敬就可以。如果力所能及,自然应当尽力做到符合礼仪。《家礼》:指朱熹与其弟子编著的《朱子家礼》,共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详述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礼仪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孝道观念。
中国古代有“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将礼仪分为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仪的实施需要物质作为基础,张履祥认为家中贫困而不能准备各种祭物也没有关系,心怀坦诚与持身恭敬就可以了,这是难能可贵的。现代社会在礼仪的实施过程中,多有盲从、攀比以至摆阔造成巨大的浪费的情形,必须禁止。
- HR转岗内部培训师,有哪些途径?该怎么做?[图]
- 35岁还在招聘平台上投简历找工作,丢人吗?[图]
- 结构工程师考试科目有哪些?[图]
- 没有工作单位,个人怎么交社保?[图]
- 足浴店经理一般要做什么[图]
- 向上汇报工作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图]
- 毕业伤感怀念的经典句子[图]
- 夏天吃龙眼可以补血补气吗? 吃龙眼的好处[图]
- 花菜的营养价值[图]
- “过奶”究竟“过”什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