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复怨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复怨其正。
家父[2]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全诗以高峻而多岩石的南山兴起:南山岩岩,是大家共见的,就像赫赫的尹太师为万民所共睹一样,可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连戏话也不敢说。眼看国脉就要割裂,为什么不反省一下?由于执政不公平,不但人怨,并且天怒,故而丧乱频起,人民也没有好话可说,却又不曾使太师儆戒自己。
太师本是一国砥柱,四方仗他维护,天子仗他辅助,这样才使人民不入迷途。恨起来要怪上天太不怜惜,不该使众人穷苦得空空如也。那太师既不亲掌国政,又不信任我民。用人已不问不察,对贤人可不能再欺弄了。莠政应当削除制止,不要被小人所危害。那些庸碌无能的亲戚,别让他们占据高位要津。
至此又怨上天不公允不仁慈,把大祸与灾难下降人间。但怨天不如求人,唯有盼望君子到来,使民愤平息。君子是公平办事的。憎恶和愤怒便会消散。可叹上天仍不哀怜,祸乱没有停止,每月都在发生,民不安居,如醉未醒。究竟谁在执掌国之成规?不亲自秉政,结果自然苦了百姓。
不如驾起四匹脖子粗肥的雄马,向四边观望,又觉得局促不安,无地可奔。尹太师却喜怒无常,当恶意正旺盛时,眼光就向着长矛,等到恶意消除而高兴时,又像和客人的举杯对饮。
到这时第三次责怪上天,使得吾王不安宁。可是尹太师非但不儆其过,反怨人家的正直。要问这首诗是谁作的?就是我这家父,目的为了追究凶祸的原因在尹氏,还是盼望你改变心意,抚慰万邦。
全诗句法错落,感情激越,却不乱方寸。第一章起得严峻而有声势,“忧心如惔,不敢戏谈”两句,太师之威如画。末两句虚喝一笔,领起全局,当时周室未亡,危言耸听,有激使然。从末章看,诗人实是希望幸而其言不中。第二章“不平谓何”,下面接以由不平造成的恶果,天灾固常因人祸而加剧。第三章先特书“太师”,后申述和国家安危休戚的息息相关。第四章具体指出不平的事实,“琐琐”两句,实千古官场的惯性陋风。第五章仍以恳切之心,希望从善如流,则诸怨尽去,天心可回。诗人还是不愿说绝话。第六章的“不自为政”与姻娅仕,政出私门,原有因果关系。第七章因失望而欲驾车他去,却又觉得无所适从,正见得沉痛凄苦。第八章写尹氏反复无常,即是接触到他的性格。第九章点出“王”字,含忠君爱国之诚,亦孤臣孽子之心。第十章结出作诗原因,依然期望太师能改正过失,造福邦国,可谓全诗的归宿。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然非忠诚为怀,不计利害,亦孰肯以一身当尹氏之怒而不辞者?呜呼!家父亦可谓为人之所不能为者矣,岂不壮哉。”方氏是旧社会下的文士,但这样的话,何尝不可适用于后世?凡是警世通言,自能历久常新。
- 破坏免疫系统的十个坏习惯 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强人体免疫力[图]
- 使用微波炉的禁忌有哪些[图]
-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本篇记载在靡笄之役获胜之后郤克、士燮、栾书[图]
- 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图]
-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图]
- 清平乐(春风依旧)僧仲殊金明池(天阔云高)晁补之水龙吟(问春[图]
-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上有木禾长[图]
- 除诗文以外还有赋作《感士不遇赋》摹仿董仲舒和司马子长道古论今[图]
- 三苗古代生活在鄱阳湖、洞庭湖一带的少数民族三危西极之山名在今[图]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图]